团队成员在头脑风暴。(受访者供图)
本报讯(记者 潘晓飞)近日,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英国beat365官方网站入口的“机”遇贵州项目团队成员迎来了收获的时刻。因在各类大赛中表现优异,15名同学全部获免试专升本,今年8月后将相继踏入他们的新学校。
“机”遇贵州项目团队由遵义职院汽车工程学院、机电与信息工程系2名教师,以及4个院(系)的15名学生创立组建,涵盖了机械、新能源、财经、农业等专业。项目立足贵州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需求,研发了集耕地、播种、浇水、培土于一体的新能源小型农机,着力解决山地农机使用中存在的环境污染大、功能集成度低、操作难度大等难题,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
自项目开展以来,为支持团队顺利开展研发,遵义职院邀请省内外10余名专家导师前来指导。经过2年多时间的培育,项目团队共获国家级荣誉15项、省级荣誉20项,于2023年实现学院“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省赛金奖“零”的突破,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黑科技”展示活动获“星系”级(特等奖)“零”的突破。15人也在此两项大赛中获免试专升本资格。团队负责人、2021级汽车智能技术专业学生何意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录取,今年8月份将入校就读。
起初,团队聚焦方向是汽车而非农机。项目立项后,队员们通过市场调研、入户走访、发放问卷等方式,发现现有农机的功能单一,耕地、播种、浇水、培土等主要种植环节未能一次性完成。在教师王信锐和方娜的指导下,团队决定往自动化多用途小型农机方向研发。
两年多来,团队走访了18个乡镇,62个村,队员们考察参观了新型农机装备和特色农机产品,详细了解山区丘陵作业机械的生产销售情况以及产品功能用途等情况。
一沓沓堆如小山的设计图纸见证了产品的迭代更新。项目有五大亮点:新能源化,产品采用电机驱动,实现耕种无污染零排放;智能化,通过STM32单片机实现物联网技术,实现农机的智能化便捷操作;耐磨性高,创新工艺设计提高刀具防腐蚀性和耐磨性,更适合喀斯特地貌土壤;集成度高,可一次性完成培土、施肥或播种和浇水的功能,提高农户耕种效率;模块化高,农机部件可按需拆卸组装,方便丘陵山地作业搬运。
目前,团队已与15家公司在资金、研发、代加工、销售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与重庆理工大学达成技术合作,申请专利8件、软著2个、科技查新1份。
“获得铜仁学院的免试入学资格,非常感谢两位老师,我会一直追逐自己的梦想。”2021级会计学专业雷青钦说。